上一篇文章,已經將Shimano SG-C6001-8R 內8變速花鼓裝上車了,但只有花鼓還不能騎,要把輪子編起來才能真正上路,外面給別人編輪,打聽到的行情是1,000元/輪,這只是工錢而已,料錢還沒有計入,當然市場行情有便宜有貴,這邊就不多做討論了。畢竟術業有專攻嘛,我們DIY的就是圖個成就感,反正只是代步用,就來試看看自己編輪吧;若真的不成功,再送給店家處理也是一個方案。
延伸閱讀
首先要選鋁框(輪框),因為鋁框有高矮胖瘦及孔數區別,所以要先選鋁框再決定編法及幅條長度。SG-C6001-8R是36孔(36H)花鼓,理論上花鼓孔數與鋁框孔數應該是一致的,也就是36H的花鼓應該要配上36H的鋁框才對。而我是在收到準備編輪的時候,才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。就是...現在要去哪裡找36H的鋁框。36H的鋁框好難找呀。通常會設計塞入36根幅條的輪組,就是要承重嘛,通常都是登山車或是旅行車需要荷重才會用到,事實上連登山車都少見,大部份都是32H以下。台灣環一圈里程數太低了,且隨時都可以在路邊找到補給,沒有什麼荷重的需求,不像國外那種單車壯遊還要自己揹飲用水,那個重量就差超級多了。
且廠編輪組實在太方便了,買回來直接裝上就好了,所以網路上沒什麼人在賣鋁框,找了很久在網拍找到一個合規的SHINING A-350回來,符合我預期的700C/36孔/30mm框高/框煞/黑色的需求。但不曉得是庫存太久還是什麼情境,這個標榜全新鋁框的外觀並沒有很好,貼紙浮起,裡面還有一小節切削後的鋁料卡在裡面滾來滾去。但我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,也就留著吧。
我都不曉得這貼紙是為了方便讓我撕掉所以才貼成這樣,還是什麼原因可以貼成這樣。
看著這個不太OK的SHINING A-350,看再看eeyo原廠鋁框,突然有個想法,如果我把原廠後輪總成拆解掉,不就有現成的鋁框了嗎?星芒框造型漂亮,又是焊接框,品質應該不錯吧,且維持eeyo簡潔的外觀設定。
但這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(正確來說是挑戰),eeyo原廠框是24H的,但花鼓SG-C6001-8R是36H的,兩邊的孔數並不一致,也就是說我要將24H的鋁框配上36H的花鼓。其實已經有很多人這樣做(請搜尋36H Hub to 24H Rim),因為36H/24H都可以被3整除,原則就是每編二孔就跳過一孔。唯一要苦惱的是幅條長度的計算,因為市面上的幅條長度計算機都不是為了跳孔而設計的,而且又是星芒框造型(兩兩一對,相鄰兩孔間距約25mm),那要怎麼計算長度?
如果你有用過幅條長度計算機,你會發現不同的網站算出來的數據都會有一點點差異,可能就差個1~2mm,然後你就會很困擾,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。像這種特殊的編法,還是自己來計算比較保險,此時CAD軟體就剛好符合我的需求。我使用的是免費的LibreCAD,它雖然僅能繪製2D圖面,因為只是要計算幅條長度,不需要花時間畫出美美的3D圖面。
依照花鼓及鋁框規格畫出相對位置,然後就是連看看,記得做出跳孔及交叉(這邊採用1x的設計),最後你會取得編出來的造型,記得驅動側及非驅動側都要畫一次,每側各有二種長度規格,所以會產出4種不同長度的幅條。但這還不是正確的數字,因為我們畫的是2D圖面,實際從花鼓端到鋁框端是有角度的,所以要拿出國中學的三角函數,開玩笑的,我的數學也不好,用CAD軟體來算就好了,當你取得三角形的兩邊長度,你就知道第三個邊的長度。
- ERD: 577
- WL: 35
- RL: 25
- PCD: 92.6
算出花鼓中心線位置與兩側法欄的距離,就可以算出加上角度後的幅條長度。先說,這些數據是人工量測,所以一定會有誤差,但因為編輪本身就可容許一定程度的誤差(這樣才能調整嘛),所以除非是眼花或是手滑,不然多數情況下量測出來的數據都是可用的。
選擇幅條長度時,你也要再四捨五入一下(無條件進位也行),畢竟規格品多半都是2mm為區間(例如266/268/270/272mm),所以真的不需要太在意細節。
最後得到幅條長度,驅動側244/254mm,非驅動側248/250mm的數據。先說這邊的數字有一些錯誤,理論上編的起來,但不是最好的設計,後面會再解釋。
eeyo原廠後鋁框拆解,供新花鼓使用,先把襯帶撕掉。
原本想說拆框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,沒想到實做後發現,拆框比想像中的麻煩,難怪外面店家拆框還要再額外收費。eeyo原廠是使用直拉圓幅條,需要先用手拉緊,才不會跟著銅頭一起轉。有時還會卡住,需要用鉗子夾著才能鬆開。
eeyo原廠鋁框要注意它是Hookless(無框勾)+內胎的配置,也就是無內胎外胎再加上內胎,雖然可行但用在eeyo身上的確是蠻奇怪的,後面會再解釋。其實在拆之前就知道了,感謝Mobile01 Tony1978提供的資訊。
eeyo原廠框高30mm
內寬18mm
eeyo原廠使用協達(Pillar)直拉式幅條
螺牙上方似乎有上膠,所以又更難拆了。
網拍購入的新幅條及銅頭,有四種不同長度,這次使用的是協達(Pillar)的小扁彎頭14G,直徑2.0mm,打扁寬2.3mm;銅頭及幅條螺牙先用CLP三合一保養油進行潤滑,讓後續的調整比較方便進行。
編輪時兩側凸出的軸心工作時很礙事,直接拿個空盒挖洞給花鼓插著。銅頭安裝其實有專用工具,但為了這個而購入工具並不划算,網路上說可以用牙籤替代,避免掉入鋁框內。家中無牙籤,我是用竹筷削尖後插著,轉起來更快,算是省錢又方便的解決方案。驅動側完成,看起來完成度很高,應該有成功,此時信心度大增,畢竟這可是第一次編輪就挑戰跳孔編法呀。
前面信心度大增,後面馬上就翻車了,果然第一次編輪不可能運氣那麼好的。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,雖然手上已有二顆Shimano Nexus 內8變速花鼓,但從來沒有留意過,花鼓兩側的孔是錯開的。直到編輪時才發現我CAD畫錯了,我畫的時候孔位是畫對稱的,但實際需要再旋轉10°(360÷18÷2)。
幸好角度不算大,且當初選規格時都有預抓一點點長度,還在可接受範圍內,不需要重新購買幅條。如果你們有參考我的作法,建議不要直接使用我的數據,應該用CAD重新計算幅條長度。
後面就是一連串的調整與測試了,身為新手也給不出什麼好的建議就是了。我沒有買校正台,同樣的理由,只編一個輪組而購入校正台並不划算。我是直接將輪組裝在後叉,一開始是用C夾做參考線,但我覺得效果不好,因為eeyo的V夾在大盤旁,然後我坐在後方,等於隔著一個輪子看東西,看到有偏擺,還要再轉180°回來才能作業,這樣效率太差。
後來直接拿個板凳配上鋁塊,將鋁塊放在側邊做偏擺校正。
將鋁塊放在下方做正圓校正,用紙膠帶標記需調整的地方。我使用的幅條扳手是Part Tool (SW-0C),我是覺得不貴,質感也很好,算是可以投資的工具。
網路上說也可以用束帶,但我覺得效果並不好,因為束帶軟軟的,有磨到也不一定會發出聲音。反之鋁塊與鋁框磨擦的聲音超大,很容易就分辨出有偏擺的情況。
誠實說,一開始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幹嘛,調來調去抓不到重點,大概摸了30分鐘後有抓到一點點感覺了。1個小時就比較順暢了,可以隨心所欲的調整偏擺。相較之下我覺得正圓調整難很多,不知道是不是星芒框比較難處理還是什麼原因。但沒關係,畢竟DIY最多的就是時間嘛,雖然沒有專業店家那般的效率,但可以有很多晚上慢慢調整,目標是做到1mm的精度,不要笑啦,因為手邊沒有百分錶,能夠上路才是重點。
編好後依照網路上的教學釋放應力,但奇怪我壓不出聲音。
編輪過程大致都還OK,唯有一個情況很奇怪。編輪後要測試輪框是否有置中,有專業工具(正心弓)但我沒有購入。替代方案是把輪框在車架上左右對調,目前看起來已接近置中。
但對調後變成大幅偏左,理論上會偏應該兩側都偏才是,不會一邊偏一邊不偏,真是百思不得其解,只能猜測是不是車架本體有偏心,不過手邊沒有工具可以量測,只能先騎再說了。
改用另一種土炮的測量方式。用紙卡做成類似厚薄規,插在輪框與車架間,至少可以取得相對正確的位置。
利用此方式確認兩側沒有差距太多就收工了。
最後使用幅條張力計來確認幅條張力。可能有人會覺得說,大陸的幅條張力計準嗎?這是個好問題,如果是休閒用的我覺得OK,畢竟幅條張力計是一個量具,目的是讓所有的幅條保持在一定的張力範圍內。用工具至少比用手拉幅條的軟硬度來判斷張力好的多,頂多就是沒那麼精準,但做為參考仍是OK的。
我設定的張力值,非驅動側大概落在18~20,換算後就是80-96kgf。
考量到跳孔編法,我刻意將驅動側張力值設定高一些,約為22~24,換算後就是129~167kgf。
當然又是花了好幾個晚上調整幅條張力,最後確認幅條長度ok,沒有凸出,所以一開始的計算應該是正確的。 (其實凸出也不會怎樣,畢竟這是30mm的高框)
暫不考慮使用無內胎系統,所以僅安裝一般襯帶。
因為要省錢,所以續用eeyo原廠內外胎。結果太久沒換胎,內胎被挖胎棒弄破,沒想到無內胎外胎的胎脣那麼硬。
(最後補了二次沒有補起來,直接換內胎,又是另一個故事了)
裝上車的樣子,原廠框編完當然就是原廠式樣啦。
全車照,當時還在試車中,所以變速線直接用束帶綁著。
這邊就是當初CAD畫錯的地方。原本預期左右可以互補,也就是跳孔的另一側應該會有幅條才是,但因為10°的差異,所以現在看起來就沒有互補的感覺了。後來有去試騎了10公里,包含平路與山路,目前沒有什麼異狀。
如果叫我再編一次的話,我應該會選擇編一孔跳一孔的方式,而非編二孔跳一孔,這樣編交叉的角度較大,受力應該也比較平均。但小尷尬的是,新編出來的幅條長度好像沒有規格品,需要訂製,所以還是先用原本的編法騎看看吧。
最後就是嘴一下eeyo內外胎配置,不論是原廠的電輔輪組,或是我現在使用的Shimano 內8變速花鼓,都沒有快拆功能,無法快速把輪組拆下來;也就是說如果你遇到破胎的情況時,除非你有帶17mm or 19mm的扳手在身上,不然你只能直接補了。
如果是傳統外胎(Open胎)+內胎的設計就算了,算是好拆好補;但你配置了無勾框(Hookless)+無內胎外胎,胎脣又硬又緊,一整個就難拆。然後你又塞了一條內胎進去,那不是更難補嗎?記得上述的作業時,後輪仍然在車架上喔,光是想就滿頭大汗了。
那是不是應該用補胎液來處理多數狀況,真的破太大洞就算了,反正破大洞的機率比較低。所以在過程中一度想要改成無內胎系統,後來想想算了,弄到這邊已經很累了,還是先讓車子上路再說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